查看: 5473|回復: 2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學習《施與受的關係》暨不同文化交流之衝突的思考

[複製鏈接]

38

主題

420

帖子

0

積分

文獻整理

Rank: 4

積分
0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2015-3-14 23:54:00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明明德 於 2015-3-15 20:27 編輯

「施與受的關係只要沒搞明白,則一生是社會底層的奴隸,教育出來的兒女亦是奴隸命。
施與受的關係只要沒搞明白,不論是借貸投資或創業,絕對失敗。
施與受的關係只要沒搞明白,縱然祖上留下再多金錢和事業,也絕對守不住。

中國社會上有95%的人,一生始終沒搞明白施與受的關係。它是哲學基礎。」


——清雲大師施與受的關係暨「濛濛小雨中之拾人涕唾」




不同人群因為成長和文化氛圍不一樣,為適應所在群體不被驅逐而形成了特定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性。不同的群體對於自己所在群體之特性較能理解,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,在一開始,並不知道對方的群體與自己有何不同。以華人為例:內陸人民能夠理解內陸人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,台灣人較能理解台灣人的,香港人較能理解香港人的,海外華人同之。

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交流之衝突在於:當不同文化背景的對方,沒有用彼此習慣的方式對待時,常見的用觸犯了對方群體的禁忌之方式進行交流時,會產生厭惡以至於產生衝突。

例以內陸人民外出旅遊的常規行為:不排隊,在公共景點留下印記,不衛生,不注重公眾場合的噪音控制等等,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惡劣的印象。內陸人民也飽受被別人瞧不起的輕蔑心態。

除去感情上面難以接受,客觀來看待內陸人民這樣的行為,內陸人民不知道別人的規則和界限,外出也很自然的以平時習慣的行為模式,犯了別人的禁例也不知道或者無視。畢竟同樣的行為,在內陸地區司空見慣,不足為奇,即使做了也不一定受到到公眾的譴責或法律的嚴懲。

如果以清雲大師教的「施與受」的教育來看,就是施者僅以施者的角度出發,而未能考慮受者的角度。從受者的角度出發,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觀察,更加細心,更多的交流和了解,放下自身的愛取,每一樣幾乎都需要「無我」的能力,需要「賣掉自私」,而這對於需要與眾多人口爭奪資源的內陸人民來說,似乎是不容易的。而個人認為,更多的,是因為內陸人民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,已經觸犯了他人的禁忌,如果一定要以高低來形容,就是他人的最低標準,與內陸人民的最高標準,尚有一段距離,而這個距離並未被內陸人民明顯的知覺,尚未被納入自己的準則。如果多從清雲大師教育的「施與受」的受者角度出發考慮自己的行為,自會慢慢的擺脫所處之階層,慢慢的融入國際社會。而在這之前的衝突,只是凸顯了問題所在而已。個人認為,內陸人也沒有多大的惡意,目前只是通過衝突了解外界的規則慢慢修正的階段。

多從受者的角度考慮問題,從自己做起。共勉之。

7

主題

136

帖子

24

積分

禁止發言

積分
24
2#
發表於 2015-4-23 11:31:08 | 只看該作者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

38

主題

420

帖子

0

積分

文獻整理

Rank: 4

積分
0
3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4-26 23:19:31 | 只看該作者
回復 2# 黄先蓉


   感謝。
*滑动验证: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