詮釋高級佛法有困難,沒有可行性,因其基礎經論概是大部頭,不列網站。
我讀《大般若經》像喝水一樣,大眾難如登天。大眾對於十二因緣沒有概念,何謂名色是一知半解。這些假設和理論對於修行並沒有主導作用,亦就是有待實驗。這些實驗只有冰河時期的人類乃有可能進行,亦就是關在冰窖。
像「龜眠大法」只是發起「滅盡定」的劫數不達到「無量三摩地」,沒有「等待定」。知道理論,無助於修行,根本是不可能成真。
講神通基礎的「跳禪、第五禪、四空定、一空明、九禪心、道智、果智」的心路歷程,行者根本是瞎子摸象。理解每一個名相需要有大部頭的基礎,不是依靠佛法百科。
語言語意的有效日期是50-100年,據此,佛經基礎還需要甲骨文。所謂「佛」字,即源出於《詩經.敬之》,講陰陽和繁衍生生不息。
我講《詩經》和佛經要使用大量的甲骨文,亦就是視覺方程,基礎是C語言。
大眾一看到都是程式,啊!沒興趣!不學了!
象形文即是視覺程式,彼此要繼承,然後進入迴圈,執行後又跳出來,在唐代最為典型,稱之:甲賦。這要使用大量的if else if
韓愈在貞元八年中進士的考卷《明水賦》即是甲賦,開宗明義即#include<《詩經.天保》>,成為千古絕唱。在佛經很普遍的,概是駢體文,只是清末重修時,打亂了標點符號,成為另一套表音法,迥異於原意。
行行出狀元,每一門專業達到了頂尖時,概成為了無語,不可言說也。攝影大師和音樂大師走入了心靈禪境,亦復如是。
目前沒有家教班了,今年想要改用網路教育,但,我的舊教材概是高級佛法和古文,未來得重編。覆答圓滿,謝謝詢問。
2014年4月,臉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