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逝者如斯,而未嘗往也;盈虛者如彼,而卒莫消長也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,而天地曾不能一瞬?自其不變者而觀之,則物於我皆無盡也,而又何羨乎?」
我的翻譯:
流逝的江水,不曾復返;月亮的圓缺,停止不了增減。從江水與月亮的角度看去,則天地可曾不能目動?從我的本性望去,則萬物和我盡皆無相,既然無相又有什麼可羨慕呢?
古文是客觀主體,我們是以主觀識知客觀而抽取元素並加以組合。這是一個施與受的對立關係。因語意的有效日期通常只有五十年,為一個時代文化故,當我們去對古文進行詮釋時,因主觀視角之差而復產生不同翻譯。與教科書翻譯不同,斯乃正常也,不存在可爭論之爭。
2014年2月,臉書